索引号: | jnsgxjscykfq/2019-05629 | 发布机构: |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领导干部解读 |
成文日期: | 2019-07-21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楚智华: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通过《在线访谈》节目与大家见面、与大家交流和沟通,首先我代表高新区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高新区的支持,对高新区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同时欢迎各位对高新区多提宝贵意见。
主持人:请向大家介绍下今年以来高新区经济民生工作发展情况?
楚智华: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高新区牢牢把握“当标兵作示范争一流”总基调,紧紧围绕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增长极、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两大核心任务,雷厉风行抓落实,快干实干促发展,以创建社会民生示范区为目标,攻坚克难、苦干实干,推动了各项事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预计1至6月份,全区GDP完成295亿元,增长5.5%。工业增加值增长5.5%,工业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6.5%、4.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1.1亿元,增长0.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实际利用外资1130万美元,进出口额完成53.6亿元,增长7%。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8.1%,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市领先,
主持人:高新区在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优质教育全面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楚智华:高新区不断创新教育发展新模式,通过加强院地合作,与济宁学院附中、附小合作办学,将丰泰中学、金色兰庭小学、科苑小学、冠亚小学委托管理。引进苏州伦华教育集团合作管理崇文学校、蓼河新城外国语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委托管理,形成了公办公管、公建民营、公办民管、代建代管等具有高新区特色的多种教育发展新模式,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发挥名校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促进全区公办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容共享。短短几年的时间,附中品牌、“微笑科苑”、冠亚小学、崇文学校均已成为区域优质教育新名片,全区教育呈现特色、均衡、优质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公办学校的有益补充,高新区高度重视民办学校的建设发展,先后引进了苏州伦华教育集团和山东二七一教育集团合作设立济宁孔子国际学校和济宁海达行知学校,凭借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突出的教学成绩,两所学校迅速跻身为全市乃至全省知名学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青睐。孔子国际学校2019年首届高中毕业生66人,本科过线率100%,一本过线率98%,根据往年数据对比,将有60%以上学生可被985、211等重点高校录取。海达行知学校以"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为愿景目标,全方位、多角度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2017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达95%以上,教学管理模式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得益于教育教学模式的大胆创新,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自2016年以来,高新区中考综合成绩在全市县市区横向对比中连续三年名列前茅。2019年全区参加中考1700人,成绩500分以上573人,510分以上492人,连续实现翻番增长。与此同时,高新区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在济宁市第22、23届中学生运动会上,高新区代表队凭借优异的表现蝉联全市冠军;高新区黄屯中心中学、黄屯中心小学、济东中学、丰泰中学、科苑小学等5所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校园足球基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荣誉称号。
主持人:高新区为全面提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
楚智华:一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高新区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创新的精神和开放的理念,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布局,完善资源配置,铸就了一批优质教育品牌,促进了区域内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为高新区“三次创业”贡献了教育力量。
近年来,高新区高度重视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丰泰中学、科苑小学、冠亚小学、黄屯中学、黄屯小学、王因小学、孔子国际学校等一批标准化学校的新建改扩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2015年来,按照省、市统一部署,高新区又大力实施解决“大班额”问题和“全面改薄”项目建设,新建改扩建学校16所,包括高新区洸河中学、蓼河新城外国语学校、仁美小学、第五中学、海达行知学校等,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学校建设再次提档升级。到2020年解决“大班额”问题项目建设完成后,高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将进一步提档升级,基本实现了全区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
主持人:高新区在卫生健康方面有哪些进展,为辖区居民提供了哪些亮点服务?
楚智华:高新区以“健康高新”建设为引领,强基础、精医疗、创特色,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与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组建医联体,人民医院派驻管理团队对5所街道级卫生院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医学影像、X光、心电图等数据的互联互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三甲医疗服务。医疗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区分院一期工程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即将开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洸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蓼河新城卫生服务站和77家标准化村卫生室,5家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现标准化。公卫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建立电子居民健康档案20余万人,组建家庭医生团队92个,“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实现全覆盖,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签约居民满意度达到100%。卫生计生监管严格落实,对189家医疗机构、85家学校和托幼机构、177家公共卫生场所、29家二次供水单位进行全方位日常监督检查。计生协会工作有声有色,黄屯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获批国家级示范项目,黄屯街道、洸河街道分别挂牌省、市级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接庄街道《生男生女都一样》节目荣获省级优秀奖。
自2018年以来,高新区开始全面推进和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将基层服务模式前置。以全科医生为核心,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支撑,通过签约的方式,促使具备家庭医生条件的全科(临床)医生与签约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以便对签约家庭的健康进行全过程的维护,为签约家庭和个人提供安全、方便、有效、连续、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全区正式组建家庭医生团队74个,常住人口签约近7.4万,签约率为30%,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2.7万人,签约率为73.8%。按照服务工作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辖区签约服务重点人群和特殊人群进行摸底造册,按自愿、就近的原则,与居民进行签约。每个集成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的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配有执业医师、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各一名。通过多种方面了解居民身体情况,为家庭医生科学健康指导提供有力依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家庭医生的优质服务。
高新区对村卫生室建设进展突出,为给我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优质的基层医疗服务,我区2016至今共建设完成46家标准化村卫生室。标准化卫生室的诊断室、治疗室、药房三室分离,环境干净整洁,同时配备完备的设施和医生队伍,村民看病更加方便、舒适。标准化卫生室建设不仅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了保障,更是高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高新的需要。
主持人:济宁高新区作为国家高新区,在民生工作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楚智华:高新区完善机制,增强民政兜底保障能力。将兜底线、保民生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上半年为1418户2501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41万元;为335名农村特困人员发放供养资金16.03万元;为43名城乡困难居民发放临时救助金10.66万元;向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补贴47.04万元。3月底为180名城乡困难居民发放医疗救助金175.6万元,并完成与医保部门医疗救助业务的移交工作。
执行有力,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建设。一是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启动了1处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处社区老年人食堂、3处街道敬老院功能改造、5处养老机构国学书屋建设,目前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二是五家养老机构全部完成了养老院服务质量专项整治工作,顺利通过全国养老机构业务管理系统流程审批。三是在全区民政服务机构开展了宣传警示教育、隐患排查整治、应急实战演练等“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
注重实效,福利慈善事业落到实处。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为756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42.4万元,为1524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81.3万元。加强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引导专业组织提供关爱服务,开展了六一儿童节“欢乐童年,放飞梦想”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系列活动,为37名社会散居孤儿、184名困境儿童分别发放基本生活费10.2万元、33.8万元;以扶贫攻坚大局为中心,突出慈善捐助主责主业,聚力推动慈善救助服务,实施“情暖万家”工程,列支善款34.89万元,对942户城乡困难群众实施了精准救助。
创新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坚持培育和监管并举,社会组织新批成立5个、注销2个、名称变更1个、名称核准44个。二是完成社会组织年检工作,对辖区47家社会组织进行年审,审核通过43家,通过率91.5%。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有3家社会组织批准成立了党组织。四是加大对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的扶持,委托济宁市惠民社区服务中心对全区250户低保家庭开展了入户核查工作,有效提升了社会救助精准度。
多措并举,专项社会事务拓展提升。优化主动发现、转介服务机制,做好3名精神类流浪乞讨人员入院救治和2名流浪乞讨人员返乡护送工作;提升地名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圆满完成地名普查和国家、省地名词典编纂工作;加大普惠性殡葬惠民政策执行力度,上半年为363名亡故人员减免费用56.7万元;联合11个职能部门开展了排查违法违规私建“住宅式”墓地活动,推进硬化大墓、活人墓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宣教活动,加强“一约四会”建设,倡导“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
立足实际,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一是基层自治水平不断提升,172个村(社区)完成《村规民约》修订;二是推进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启动了黄屯办事处服务能力建设试点工作;三是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制定出台《高新区“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向社区延伸,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效能,改善社区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主持人:楚主任再次感谢您参加《在线访谈》节目,请您用几句话作为我们本期节目的总结。
楚智华:通过今天的在线交流,让我深深感受到广大网友对高新区的深切关注,对高新区各项工作的支持,这是对我们深深的期盼与支持,节目时间有限,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希望广大网友继续关心高新区的发展,感谢诸位网友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