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为进一步掌握辖区内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我们联合街道办事处、大学园等单位对济宁高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有关情况如下: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从实名登记系统上来看,我辖区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整体稳定,近年来都超过98%;从企业人才数据上看,每年来我区就业的区外户籍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呈上升趋势。
<ol list-paddingleft-2" style="list-style-type: decimal;">
<ul list-paddingleft-2">
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分析。调研显示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如意集团、中煤集团及软件园各企业等,从学生的就业单位看,学生的就业方向和高新区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对接。
高校毕业生的毕业生流向分析。近年来留区就业人数比率每年约增加2.5个百分点,但每年留区就业学生的数量仍然有限。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回到了生源地;还有大约10%的毕业生,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流向大中城市,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从单位性质上看,人数从多到少分别为:民营、国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
2019年元旦以来就业数据分析。市人社局下发的高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为100人,目前已完成57人,其中:研究生8人,本科31,专科18人,实现半年超半的目标。
面临的瓶颈与问题
1、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依然存在。从供给上看,高校扩招带来大批高校毕业生涌入市场,全国1977—2018年高考人数和录取率统计显示:近十年每年录取至少600万人,录取率近80%;毕业生大多没有实践经验,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企业需求脱钩,复合型人才少,综合素质欠缺;从需求上看,在区内企业提供的岗位信息表中,80%以上企业技术岗位一般都有工作年限要求,至少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不愿意花费较大的投入去培养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有些企业用人岗位没有要求工作年限,但行业标准要求较高。
2、高校毕业生定位不明确。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期望值过高。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上。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倾向减弱。通过访谈表明,95%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未考虑自主创业,30%以上学生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家庭的经济依赖性较强,认为找工作是毕业后的事,回到家中再慢慢找,不去积极的了解高新区企业的招聘信息。
3、大中城市政策“抢人”。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实施人才工程政策,不仅对国家级领军人才实行“重金”引才,就是对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硕博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和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也着力引进,如西安。在大中城市“零门槛”落户、高待遇、高福利等人才政策的吸引下,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逐渐流向了大中城市。这样以来,中小城市由于人才缺失,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4、我区面临的现状:我区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重点依托大学园,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政策宣传,今年已开展创业培训318人,整体就业形势良好。因就业见习管理和就业资金补助职能权限未下放,暂不涉及此两个方面,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工作。
三、下一步建议
(一)让企业“动起来”
1、开展企业进校园活动
定期举办企业论坛,让企业高管及工程师走进课堂,让学生了解企业,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的缺失,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在毕业季,企业进高校开展专场校园招聘会,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在高新区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2、“订单式”培养所需人才
一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培养规格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二是组建订单班,校企双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要求,共同确定订单培养相关专业,并商讨制定订单教育培养方案,共同管理、共同培养、共同考核,经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后,能较快的适应企业生产环境和岗位工作要求。
3、引导企业转变选人观念。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二)让高校和学生“动起来”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高校还应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另一方面要培养高校毕业生良好的就业观念和择业素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同时,高校毕业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三)让政策“动起来”
1、提升高校毕业生就创业政策支持力度
就高校毕业生落户、购房租房、创业专项扶持等方面政府出台政策做出具体规定;建设生活设施齐全的人才公寓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后顾之忧;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孵化器,为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支持和“拎包入驻”“百兆上桌”以及“保姆式”孵化服务等;给予双向扶持,对于高校毕业生到区内企业就业和引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区内企业分别制定优惠支持政策;提升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可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2、加强对灵活就业的政策支持
适应“互联网+”时代特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中以灵活方式就业,也有利于高新区新旧动能转换。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同等享受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未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可认定为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其中在网络平台实名注册、稳定经营且信誉良好的网络商户创业者,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
3、建立高校毕业生一体化帮扶机制
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和见习,企业会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至于一些企业不愿接受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建议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如减免一定的税收或给与一定的资金补助,以实现实习就业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