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004234373R/2022-01893 | 文号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机构 | 高新区党政办公室 | 组配分类 | 统计公报 |
2021年,济宁高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开展各项工作;坚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力打造产业发展高地,担当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增长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打造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持续放大济宁创新谷辐射带动效应;勇当改革“急先锋”,争做创新“扛旗手”;纵深推进“三次创业”,加快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园区发展全面提速、提质、提效。经过一年的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重大成果,“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在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考核中晋升12位,全市综合考核荣获第一名。
一、综合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531.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1%,高于全市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8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99.32亿元,增长9.4%;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220.99亿元,增长8.8%。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达到2.2:56.3:41.5 。全年新增四上企业224家,新增四上企业首次超过200家,居全市3位,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增加了新的动能。
二、工业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今年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招双引等政策作用下,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不断集聚,生产运行稳定增长,效益明显改善。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5%,实现营业收入753.5亿元,增长28.6%;利润总额28.4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41.1亿元,增长9.54%。产业结构优化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40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53.7%,同比增长5.9%,实现利润总额1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44.7%,其中汽车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9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13.1%,实现利润总额1.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4.6%;能源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21.2%。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良好。2021年,全区积极推进“双百工程”建设,其中续建项目88个,新建项目100个,房地产项目21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9%。投资主体积极性不断提高,内生动力不断增强。5亿元以上项目54个,占到项目总个数的22.6%。民间投资占比79.9%,民间及重大项目起到了主导作用。
2021年,四新产业投资比上年同比增长6.3%,占比达65.4%,对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60%以上,成为拉动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力点。
2021年,全区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15亿元,相比去年增长24.4%,占制造业总投资的88.5%,全力引导制造业企业向高新技术改造上投入更多资金,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国内贸易
2021年,受宏观经济减速,实体经济对消费的支撑作用减弱影响,消费市场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增幅较上年提高了15.3个百分点;其中汽车零售额114.2亿元,同比增长21.8%。中高端餐饮增长缓慢,大众餐饮业增长较快。2021年,全区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26.6%、47.6%。
五、建筑与房地产
建筑业增长较快。2021年,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7亿元,增长15.4%,竣工产值20.7亿元,增长-9.7%,房屋施工面积239.7万平方米,增长12.6%。建筑业营业收入35.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000万元。2021年,新开工面积74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占施工面积的30.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5.5亿元,增长20.5%,销售额124.3亿元,增长42.3%。
六、财政与税收
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0亿元,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9.3亿元,增长8.4%,税收占比91.3%,在全市排第二位,高于全市平均16个百分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和结构双双跃上新台阶。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1亿元,增长5.3%,教育、社保、城乡环卫等民生保障及重点项目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当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共计46.6亿元,收支平衡。
七、对外经济
在全球疫情影响及国际贸易摩擦的形势下,全区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对外贸易总体保持稳中有序增长。2021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53.0亿元,增幅22.8%,较去年提升15.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8.6亿元,增长26.8;进口24.4亿元,增长5.6%。
高新区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21年,65个省市“十强”项目,内资到位70.08亿元。9个外资项目实现外资到账,实际使用外资33621万美元。
八、金融与科技
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区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协同发展,小额贷款、保理、金融租赁、融资性担保、典当公司、供应链金融等多层次地方金融组织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1年末,驻区各类金融机构数量已达到130家,其中:银行机构24家,银行营业网点51家,各类保险服务机构55家。各类金融机构实现营业收入60.14亿元。
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市场运行稳健。截至2021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15.73亿元,较上年增长5.2%,贷款余额726.53亿元,较上年增长2.3%,不良贷款率0.91%,较上年下降0.37个百分点。
企业上市培育梯次推进,资本市场融资能力持续增强。截至2021年末,我区境内沪深交易所上市企业4家,境外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10家,四板挂牌企业达到28家,改制上市后备梯队培育企业20家。2021年,上市挂牌企业实现资本市场再融资7.31亿元。
2021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5家,总量达到18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6.5%,比全市平均高24.4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98 %,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
九、教育、卫生、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2021年,全区共有中小学校32所,在校生54600多人,其中:小学14所,在校生29722人;初中12所,在校生18431人;高中4所,在校生5765人;职业中专1所,在校生695人。共有幼儿园97家,在校生15100人。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年内新增教师177人,现有教职员工近4000人。
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21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4个,其中,三级综合医院1家,一级综合医院3家,专科医院2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其他医疗机构(含门诊部、诊所、卫生室等)193家。卫生技术人员1176人。文化和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扩大惠民演出和电影放映范围,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624场、戏曲进校园37场、公益电影放映1220余场,受众人数达15万余人次。高新区公益电影放映先进做法得到省委宣传部重点推广,受到了周边群众的广泛认可。为全区73个农家书屋补充图书9525册,并积极开展阅读活动。
十、城乡建设持续改善
聚焦打造路网桥梁交通网络,不断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化水平持续提升。接庄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及配套管网项目、海川路北跨、菱花南路南延等工程快速推进,安品街、安应路、纬四路、康平路等6条道路建成通车,孟子大道、联华路提升工程完工,全区新增道路2.7公里,提升道路9.5公里,全区总道路里程达374.4公里。新增及提升绿化面积95.7万平方米。
村镇建设方面。推进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建设,建设粪液中转站4处,资源化利用项目1个,实现“抽取、运输、处理”后续管护体系建设。完成142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保障群众住房安全。
十一、社会保障与居民生活
民生保障水平与生活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7815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2342元。开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精准帮扶困难弱势群众,按照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规定,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和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资金1752.13万元;开展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为596名特困人员购买商业保险。全年救助低保家庭大学生43人,发放救助金6.9万元;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31人,发放临时救助金35万元。建立比较完备的儿童福利体系,全年为7名孤儿、46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6名重点困境儿童、7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92名其他困境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178.5万元。及时落实惠民优待福利政策,投入101.7万元实施“银龄安康”工程,为33886名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16302名老年人发放老人生活补贴481.97万元,为541名低保老年人发放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56.33万元。为442名残疾人实施康复救助、家庭无障碍改造投入168.74万元。为764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127.3万元,为1645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247.85万元。高新区殡葬管理所共火化我区居民遗体788具,殡葬惠民补贴共计120.36万元。
十二、人口与就业
2021年,全区户籍人口25.3万人,常住人口33.51万人。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85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55人,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761人,引领大学生创业33人,新增“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169人,新型学徒制培训12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8%以下。
十三、人才建设
2021年,成功获批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4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1人;1人入选省重点区域紧缺人才,1人入选省服务业专业人才,9人获评省技术能手, 6人通过省海外科技人才快速认定,3人获批省“海外工程师”;5人获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8人获评市技术能手;5个人才项目获“2021赢在济宁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奖项,4家“231产业集群”企业获市级创新领军人才工程配额。吸引重点产业紧缺人才491人,新增青年人才5100余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381人、大学生4700余人,主动“无形认证”发放青年人才引才补贴1746万元、购房补贴176万元。新引进16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44名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为9家攀登工程企业遴选了科技副总。
十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全区2021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为7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二氧化硫(SO2)浓度为1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3%。
注:
1.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据。
2.全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部分指标统计口径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