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70800004234373RC/2023-01970 | 发布机构: | 发展软环境保障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健康科普 |
成文日期: | 2023-01-18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近期有热搜提出“想吃啥说明身体缺啥”,“总想吃肉,说明缺乏氨基酸”,“想吃甜品,说明能量不足”,“想吃辣,说明肺气虚”……有网友回怼,“我都肥胖合并糖尿病了,依然喜欢吃甜的,难道我还缺糖?缺能量?”
世事无绝对,如何判断“想吃”是缺乏营养还是单纯嘴馋,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清是“饿”还是“瘾”
饮食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或心理的需要。有时候,我们想吃肉、想吃甜品,就是因为饿了,需要蛋白质来合成人体所需生理活性物质,需要甜食快速升血糖。中医认为,食入五味,各走其所喜的五脏如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辣味食物大多属辛,辛入肺经,因此肺虚有寒的人,喜欢吃些辣椒、花椒、生姜、大葱等行气活血、宣肺祛寒。从这个角度而言“想吃辣,说明肺气虚”也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但更多时候,我们只是想“过嘴瘾”。高油、高糖、高盐,口感怡人的食物更容易激发大脑奖赏机制,带来满足感,甚至具有成瘾性。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年代中,食物一直比较匮乏,有机会就多吃成了一种适应性行为。工业时代以后,我们不仅解决了食物匮乏,食品加工技术也日益精巧,富含糖份和脂肪的高能量食物唾手可得,各式美食也成为挡不住的诱惑。当适应性行为遇上环境剧变,营养过剩成为新的健康问题。
健康饮食从来不是随心所欲
我们对食物的需要,受到基因、文化、心理、疾病、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一些代谢性疾病往往有地区聚集的特点。例如,北方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南方,与北方的高盐饮食习惯有关。历史上,由于北方冬季的新鲜食材匮乏,需要用腌制的方式保存食物,人们逐渐养成了吃咸的习惯。虽然现在物质丰富了,但是风俗文化以及从小养成的习惯很容易保持下去。传统的饮食习惯不一定是健康的。“想吃啥说明身体缺啥”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我们不能就此引申出“想吃啥就吃啥”的错误结论。
中医强调饮食五味调和,寒热适中,无所偏嗜。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该脏腑机能偏盛偏衰,久之可以按五脏间相克关系传变,损伤他脏而发生疾病。饮食宜寒温适中,否则多食生冷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偏食辛温燥热,使胃肠积热。
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理性选择食物
一般人群和部分特定人群的营养需要可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一些疾病人群则需要更复杂的个体化饮食指导。营养师需要综合膳食调查、病史采集和辅助检查,进行营养评估和分析,才能给出合理的膳食建议;中医则需要结合望闻问切,辨证之后才能论治。了解自身健康状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时候需要医生的专业帮助;理性选择食物更是要克服种种诱惑,做出对身体最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