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目录>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信息>医疗健康>健康科普
索引号: 11370800004234373RC/2023-02458 发布机构: 发展软环境保障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健康科普
成文日期: 2023-08-17 失效日期:
有效性:

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小知识:健康从心开始

发布时间:2023-08-17 16:36:11 点击次数:

近日来,全国多名学生离奇失踪,背后原因引人深思某某事件已经定论,很多父母对孩子心理问题是一无所知,认为只要是物质上满足了,其他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一些家长只看到表面现象而不了解潜在的根源,误把青少年抑郁当成是青春期叛逆,习惯性理解成孩子只是青春期到了,叛逆、不愿学习、意志力不足、内心不够强大等。这种误解往往会加深亲子矛盾、家庭冲突,甚至加重孩子的情绪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

出现这些表现时孩子可能抑郁了

孩子的情绪低落情绪容易变得低落,难以高兴起来;在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学学习期间,经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退学。

孩子的兴趣改变对喜欢的东西兴趣变弱,乐趣减少;对新颖的东西没有兴趣,无精打采,经常有无聊感;喜欢寻求刺激,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例如抽烟、酗酒、自伤、离家出走等。

孩子适应不良出勤情况:不愿意上学,甚至不想去学校;可能在学校发生过一些矛盾,或者根本就没什么原因,便深感所处环境的重重压力,经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能安心学习,迫切要求父母为其想办法,调换班级、学校。当真的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患者的状态并没有随之好转,反而会另有理由和借口,还是认为环境不尽人意,反复要求改变。

孩子的社交行为变得不正常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课外活动或周末活动的模式突然改变;远离人群,放弃以前建立的友谊和社交活动,退回到自己的房间或者转向网络世界等;过于黏人,不可控制地需要跟某个人待在一起;对他人的行为敏感,容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情绪反应。

孩子的身体不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昏;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孩子的饮食失调对食物变得很挑剔,对食物的兴趣减弱甚至丧失了;突然有不可抑制的进食冲动,不能享受进食的乐趣,只是机械式把食物塞进口中吞下去,肚子很难受也无法停下来;突然吃超量的食物,食后催吐,吐后再吃。

孩子的睡眠不稳定失眠,入睡困难,翻来覆去睡不着,或者容易早醒,醒后无法入睡;睡得过多,即使每天睡十多个小时,醒来依然疲惫不堪;睡眠过程中梦多,容易惊醒。

孩子的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难,学习效率变低,需要花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功课;记忆力下降,不容易记住要学的知识,记住了也容易忘记;做事犹豫不决,即使简单的选择也变得很困难。

孩子的自我评价变低对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失去活着的意义;不恰当的内疚感,将事情不好的结果过多归责于自己;反复思考死亡,觉得自己死了可能会更好;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甚至有具体的自杀计划。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

谈及心理压力,我们通常会想到成人面临的种种挑战,很少有人意识到,孩子也会有压力。在面对自己难以适应的境况时,孩子的表达能力较弱,处理问题的经验较少,尤其需要父母用爱为其赋能,支撑他们不断战胜压力,变得身心日益强大。

作为家长,不要带着批评,更不要语含失望。我们要共情孩子,听到他的感受:无助,难受;了解他的需要:父母的关心和帮助。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先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后坚定的表达自己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做父母的,都会第一时间站在孩子身边,帮助孩子解决。作为家长,我们好像更习惯去管教孩子,当他提出来不成熟的意见时,家长时常失去耐心并驱动暴躁情绪。所以请先稳定情绪,无论他说什么,先完成倾听,避免激烈的词,描述事情本身,把更多的发言时间交给孩子,这种才能换来良性的沟通。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关系。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学生如何处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

1、安排有规律的生活

青少年还可以通过其它方面塑造健康心理,例如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保证睡眠,善于独处。我们要尽可能保持有张有弛、井然有序的生活节奏,从而保证我们的生命能量生生不息。

2.保持身体和心灵的锻炼

规律的作息、正常的生活秩序都有助于缓解焦虑。而适度的运动锻炼,更可以通过体验因运动而产生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感受,熟悉这些无害的生理变化,减少对不良焦虑的过度关注。积极运动,有助于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运动时会促进令人体产生开心情绪的多巴胺,有利于保持愉悦的心情。

3.保持适当的社会交往

当你感到焦虑的时候,可以向亲人、朋友表达出来,获取他人的支持和力量,增强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不要认为你的求助会引起他人的反感,认为你打扰了他们,也不要担心被拒绝,绝大多数人是很乐于帮助你的。你也要相信,你值得被别人关怀和温暖。

4、调整认知,应对自身抱有正确、客观的认知。

要有意识地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如果发现情绪出现较大的波动,可以利用兴趣爱好调节情绪。比如可以在条件允许时听音乐、读书、看电影、享受美食、画画、做手工等等;也可以将脑中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写在日记本里;如果感到特别悲伤和低落,可以尽情地大哭一场。为了应对问题,你还可以回想自己以往的类似经历,以及成功解决的方法,将其应用于当前的情境。如果你实在无法自我调整,建议通过心理咨询热线或者面谈咨询,及时求助于专业人士。

孩子是家庭和社会的未来,身心健康是孩子最重要的生存资本。家长积极乐观的精神、认真生活的态度、直面困难的勇气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从长期来看,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还要继续携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共做孩子的心灵守护人!

来源:济宁高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