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山东省能源局印发《山东省新型储能工程发展行动方案》,强调“十四五”期间,围绕我省国家重点示范区域定位,大力推动先进储能技术多元化、多场景应用,实现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23年底,全省新型储能规模达到200万千瓦以上;2024年,达到400万千瓦;2025年,达到500万千瓦左右,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新型储能与源网荷等各要素深度融合,有力支撑我省智能灵活调节、安全保障有力、供需实时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2022 年 11 月,济宁市人民政府出台《济宁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强调加快推动济宁市储能发展,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统筹考虑电网规划与新能源消纳能力,合理布局新增可再生能源与储能融合发展示范项目,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科学开展储能布局,大力推进电化学储能,试点开展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积极探索抽水蓄能。
此外,各地也出台了新能源“配额制”规定推动,形成大储装机规模刚需。储能产业发展前期,储能电站商业模式尚不明确、经济性不明显,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成为储能装机的主要推动力。202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鼓励发电企业自建储能或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超过电网企业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初期按照功率15%的挂钩比例(时长4小时以上)配建调峰能力,按照 20%以上挂钩比例进行配建的优先并网,“强配”政策首次上升到全国范围。
(二)储能行业介绍
新型储能是除抽水储能电站之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根据能量存储形式的不同,广义储能包括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和氢储能四种技术类型。其中,电化学储能是指各种二次电池储能,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和钠硫电池等;物理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等。
目前,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与挑战。飞轮储能、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储能、氢储能等储能技术处于研发试验示范阶段。压缩空气储能虽已实现百兆瓦级示范应用,但受地质条件影响较大,且投资成本相对高,电化学储能的锂电储能发展迅速,技术日渐成熟。
图:储能技术分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