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004234373R/2025-00703 | 发布机构: | 济宁高新区管委会 |
---|---|---|---|
成文日期: | 2025-05-06 | 发布日期: | 2025-05-0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统一编号: | |
标 题: | 2024年济宁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发文字号: | 有效性: |
2024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定扛牢“走在前、勇争先”使命担当,全力以赴强产业、壮企业、稳运行,全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 合
经济运行趋稳向好。初步核算,全区生产总值(GDP)完成6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286亿元、增长7.6%。全年人均生产总值(GDP)完成182758元、增长6.0%。
按行业分,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15.14亿元、增长3.9%;工业增加值293.25亿元、增长6.0%;建筑业增加值27.18亿元、增长4.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90.98亿元、增长8.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7.53亿元、增长9.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43亿元、增长7.4%;金融业增加值14.18亿元、增长3.3%;房地产业增加值30.7亿元、下降4.8%;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19.61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1.6:46.4。
新旧动能持续转换。企业上市培育梯次推进,资本市场融资能力持续增强。截至2024年末,全区主板上市企业4家;新增新三板企业2家,累计新三板挂牌企业12家;累计四板挂牌企业38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75.8%。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增长11.0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3.54%。全年新增“四上”企业165家,其中工业企业23家、资质内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23家、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企业89家、服务业企业30家。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稳中有升。全区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实现产值25.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19.89亿元、增长2.6%,林业产值0.02亿元、增长52.2%,牧业产值0.4亿元、增长34.7%,渔业产值0.09亿元、增长65.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84亿元、增长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支撑有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3家,其中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94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11.7亿元,同比下降5.2%;利润总额实现74.9亿元,同比增长19.7%。按门类分,采矿业增加值增长8.6%,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6%。
建筑生产增势良好。全区187家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48.3亿元,同比增长7.1%。分结构看,建筑工程产值38.5亿元、增长11.6%;安装工程产值8.4亿元、增长1.5%;其他产值1.3亿,增长0.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运行。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3%。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2%,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1%。高技术投资同比下降7.9%,占全部投资比重为31.3%;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7%,占全部投资比重为71.3%。
房地产市场低位运行。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12.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3%。房地产投资完成71亿元,同比增长5.3%。
五、内外贸易
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0.9亿元,同比增长6.9%。分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长28.1%,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3.5%,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6.4%,住宿业营业额增长16.4%。按商品类值统计,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限上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3.8%,日用品类同比增长8.9%,烟酒类同比增长14.4%,汽车类同比增长16.4%,化妆品类同比增长21.1%。
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351.3亿元,同比增长25.9%。其中出口总额完成310.8亿元、增长23.1%,进口总额完成40.7亿元、增长53.9%。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稳健运行。全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4.76亿元,同比增长1.4%。税收收入完成38.35亿元,同比下降0.7%,占财政收入比重85.7%。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0亿元,同比增长17.3%。
银行存贷款加快增长。全区各项存款余额1083.53亿元,同比增长23.5%,比年初增加205.9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86.43亿元,同比增长8.9%,比年初增加80.86亿元。
金融机构稳中有增。全区共有银行机构25家,其中市级分行9家、区级支行16家,保险机构18家,证券公司7家,地方金融组织9家,各类型金融机构协同发展。
保险业增长提速。全区保险业保费总收入19.03亿元,年赔付10.16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76亿元,年赔付7.9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9.27亿元,年赔付2.23亿元。
七、教育、卫生和文化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及幼儿园共114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职业中专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初中4所,小学15所,幼儿园79所。在校生75183人,其中高中段在校生7212人,职业中专在校生922人,初中在校生20438人,小学在校生3427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含托育班)12336人。共有教职工5818人,其中高中段教职工696人,职业中专教职工82名,初中段教职工1692人,小学段教职工1808人,幼儿园教职工1540人。
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升。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0家,包括三级综合医院1家,一级综合医院2家,专科医院2家,1家护理院,1家康复医疗中心,1家体检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其他医疗机构(含门诊部、诊所、卫生室等)217家。卫生技术人员127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67人,注册护士607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高质量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群众公共文化活动3300余场,承办全市第十二届广场舞比赛,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文化惠民启动仪式、第五届广场舞比赛、金秋文化艺术节等区级大型文化活动20余场。在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中,全区5家文化站3家被评为一级。济宁市洪庆民俗博物馆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第五批全国三级博物馆。
人才事业取得全新突破。遴选53名人才申报国家重点人才工程计划,数量创历史新高,2名国家级人才成功获批,1名国家级人才成功到岗落地;4人获批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获批省政府特殊津贴人选,新获批齐鲁首席技师1人。累计举办“才聚蓼河”系列线上线下招聘活动64场次,完成招引大学生5519人,博士23人。依托济宁市海归协会、济宁高新区留创园等,强化高层次海智基地建设,集聚外国高端人才及专业人才40人,海外留学回国人员20人。
八、城乡建设和环境
城乡建设展现新风采。加快都市区骨干路网互通融合,打破板块路网瓶颈,海川路北延上跨新兖铁路立交桥全线完工通车,都市区中轴与济曲融合轴双轴实现交织联动。麒麟岛路、香树湾西侧道路等9条新建住宅小区配套道路全部完工通车。构建高端装备产业城“两横三纵”路网体系,嵩山路、嵩山中路、嵩山西路、景云路、青山路全面进场施工,城市交通综合承载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提升绿化面积8.24万平方米,实现民生福祉和城市形象双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5.0%;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为67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
九、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全年常住人口33.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9%。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655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080人,引领大学生创业42人。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000元、增长5.4%,人均消费支出34086元、增长6.1%。
社会保障扎实推进。全年发放城乡低保金和特困人员供养资金1939.7万元。设立“济时救·高心助”特别响应救助基金,对重特大急难群众实施救助,全年累计救助30人次。全年救助低保家庭大学生31人,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06人。为160名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为52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为23户残疾人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为757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157.6万元,为1814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336万元。及时落实惠民优待福利政策,投入42.7万元实施“银龄安康”工程,为14233名老年人补助意外伤害保险。
注: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和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部分指标统计口径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