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004234373RC/2025-03068 | 发布机构: | 发展软环境保障局 |
---|---|---|---|
成文日期: | 2025-07-29 | 发布日期: | 2025-07-2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统一编号: | |
标 题: | 骨质疏松性疼痛:悄然而至的“隐形杀手” | ||
发文字号: | 有效性: |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发现自己身体的很多部位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门诊和住院就诊时,医生让这些患者完善骨密度检查后,常常提示“骨质疏松”,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疾病呢?
骨质疏松就像骨头里的“钢筋水泥”被慢慢偷走——骨量逐渐变少、骨的内部结构变脆,像被白蚁蛀过的木头,轻轻一碰就可能断。而骨质疏松性疼痛,就是骨头变脆后最常见的“报警信号”。
如上所述,因为这种疼痛在老年群体中多发,故而很多人会觉得这是“老人病”,但其实它可能从中年就开始逐步发展。刚开始可能只是偶尔腰酸背痛,而随着骨量的流失,骨头越来越脆,有时稍微弯个腰、咳嗽一下,甚至打个喷嚏,就可能出现疼痛的突然加剧——而这,很可能已经出现了骨折,我们称之为“脆性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
为何会出现疼痛?
引起疼痛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骨量的流失:也就是骨头变得更脆,骨头里的“小支架”(骨小梁)断得七零八落,肌肉和韧带被迫加班代偿,时间久了就不堪重负,出现酸疼。
2.出现骨折:最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是脊柱、髋部和手腕这些部位。不少老人在弯腰捡东西、撑晾衣竿时突然腰部剧痛,无法挺身,极有可能已经发生胸腰椎的压缩性骨折。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在骨折后疼痛并不严重,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现自己的身高逐渐变矮,或者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驼背(后凸畸形),这时候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如何了解自己是否骨质疏松?
关注症状:如果有慢性的主要以腰背髋部为主的疼痛,平卧睡觉时也持续,并且影响活动,或者轻轻摔一跤就疼得厉害,此时就要警惕了。
骨密度检查(DXA):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像拍X光一样,测腰椎、髋部、手腕等部位的骨密度,如果结果T值≤-2.5,就可确诊骨质疏松了。若结果显示-2.5<T值<-1.0,但发生过脆性骨折(髋部、脊柱、肱骨近端、前臂远端、骨盆任一部位)也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若T值≤-2.5且发生过脆性骨折,那就可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
拍X片或核磁共振(MRI):可以看到是否合并有骨折。除此之外,还可以做一些抽血检查:查血钙、骨代谢指标、甲状旁腺激素,比较常见的如合并有维生素D偏低,则会影响钙的吸收。
具体的治疗措施?
对于疼痛的治疗:我们可采取药物治疗,包括短期服用止痛药(如塞来昔布、美洛昔康、布洛芬等),但尽量不要长期服用,以免造成胃肠道损伤。也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如佩戴腰围以减少脊柱的负重,适当的平卧休息,但尽量不要超过1月,避免造成肌肉萎缩以及废用性的骨质疏松加重。
系统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包括基础补钙+维生素D,每天补1000-1200mg钙元素和800-1000IU维生素D,但光补钙和维生素D是不够的,还得治本,需要使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根据患者的骨代谢指标,使用包括抗骨吸收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比如阿仑膦酸钠(福善美),能减缓骨头被破坏;以及促骨形成药(促进成骨细胞活性),比如特立帕肽,适合骨质疏松特别严重的人。
康复和预防:包括日常运动,如散步走路、打太极、八段锦等,并保持足够的日照,能刺激骨头变强壮。同时,需要预防跌倒,家里可铺防滑垫,必要时拄拐杖行走。饮食方面,可以喝牛奶、多吃深绿色蔬菜(比如菠菜),少喝咖啡、少喝酒。
重要提醒:别等骨折才后悔
很多人觉得“老了骨头疼很正常”,结果拖到骨折才去医院。其实骨质疏松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
高危人群:绝经后女性、70岁以上男性、长期使用激素的人,一定要定期查骨密度。
已经发生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人:5年内再骨折风险很高,一定要遵医嘱服用药物,进行功能锻炼。
骨质疏松性疼痛不是“老了就该忍”的事,而是需要早发现、早干预的病。记住三句话:第一,筛查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第二,每天基础补钙,必要时补充维生素D;第三,科学的用药配合适当的运动,你的骨头才能保持健康,不怕摔不怕折。
摘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