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汶上分中心紧扣“创品牌、促提升”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化,以品牌践行为动力,激发招投标市场营商活力,营造公平公正、规范高效的交易环境。
一是优服务、提品质,守牢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主阵地”。成立“汶暖易办”服务队,上门跟踪指导,将服务事项前延至项目可研阶段,预判进场时间,动态预留场地,确保项目招标时间压缩至法定最短。2023年跟进县重点项目推进会14次,上门提供业务指导8次,发布工作提醒函4次。精简优化交易流程,归纳出8项重要节点,招标环节环环相扣,项目进场登记平均时间仅需4分钟。梳理形成《“汶暖易办”标准化服务手册》,为交易主体提供标准化服务承诺、标准化服务语言、标准化服务流程。践行“即刻访谈”服务品牌,秉承“即访、常访、面谈”理念,收集意见建议对照提升,不断提升交易各方满意度。去年以来,共回访招标人31家,代理公司15家,投标企业666家,收集意见建议124条,意见回复率100%。
二是亮品牌、提形象,搭好交易主体沟通“连心桥”。促进“汶暖易办”、“即刻访谈”品牌深度融合,首创公示节点自动推送信息模式,告知结果及投诉渠道,引导投标人良性竞争。累计向交易主体定向推送各类交易服务信息1858条,项目知晓率、参与度、满意度显著提升。外地企业中标率达73.43%,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对未中标企业发送“暖心”短信,不断加深投标人好感。全年召开2次新闻发布会,及时发布经验做法、惠企政策,以便交易主体和人民群众增进对招投标业务的了解。开设“招投标小课堂”,通过一图读懂、短视频等方式,精准把脉释疑解惑。中心网站营商环境专栏及公众号发布一图读懂151期,逐个破解企业投标痛点和难点。
三是强平台,提活力,打造智慧便捷交易“新名片”。改革扩面突破评标方式,全年开展主场省内外远程异地评标项目62个,交易额26.25亿元,其中与安徽濉溪县完成2次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实现建设工程项目、政府采购工程项目跨省“双零”突破。上线运行大数据分析系统,针对电子化交易项目基础数据和交易主体市场行为进行数字化智能分析,为平台运行提供综合数据分析服务,去年以来累计增收节支5395.10万元。不断提升“云视通”数字见证水平,完成由传统“人工”1人1标向“数字监督管理和见证”1人多标的转型升级,有效发挥监督管理、见证服务“传感器”和“报警器”作用。2023年以来,已向监管部门移交4起疑似围标串标线索,涉及企业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