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了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重点推进:
一是持续深化拓展医改,促进医疗与医保、医药的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入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深入实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攻坚行动。
二是统筹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城市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和用药衔接。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统筹推进医药卫生科技重大攻关,组织好「国家杰出医师」和「优秀青年医师」选拔培养工作,加强全科医师培训培养,发展壮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四是全面认识、正确看待人口发展新形势,大力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营造良好的生育支持氛围。
五是持续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积极防范公立医院运营风险,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六是增强法治思维,提升卫生健康法治水平。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强化普法遵法,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部署,更好满足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据了解,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着重推进的「加强全科医师培训培养」是3月13日发布的最终版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加入的内容。在3月6日的政协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海潮,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等委员建议,应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入扶持全科医生的相关内容。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3月7日晚,吴浩便接到了国家卫健委科教司相关负责人的电话,沟通关于全科医生的相关事宜。
李大川在介绍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工作时明确表示,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对儿童疾病的诊治能力,扩大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规模,加强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鼓励相关专业医师转岗为儿科医师。
李大川在介绍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工作时表示,通过临床基础数据获得「临床专科能力综合指数」,将公布「临床专科能力综合指数」结果区间,防止医疗机构仅关注得分和排名,引导医疗机构改进工作,带动医疗机构建立有利于患者疾病诊断治疗的临床专科新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以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重点,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4个下沉,关键是专业人员的下沉,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使更多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解决。
指导各地整合优化县域医共体的资源布局,重点推进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病理诊断、中心药房等共享中心的建设,并且向乡村延伸。
将进一步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照建设标准,全面加强全科医学科、内外妇儿、康复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建设,重点补强儿科、呼吸科、口腔科、康复科,立足满足群众就近就便看病的需求。
提高服务和管理的同质化水平。指导各地统一医共体成员单位服务质量的控制标准,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大力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共享。
傅卫说,要提升基层首诊和疑难疾病的识别转诊服务能力。通过人员派驻,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县级牵头医院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常年驻守基层服务。推动县域医共体与城市医院的合作,深化落实城市支援农村工作,通过专家派驻、专科共建、临床带教等方式,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持续推广疼痛综合管理、多学科诊疗
麻醉、健康管理等新型门诊
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
记者:有患者反映,在分时段预约挂号后,大家不用一大早去医院排队,就医体验明显改善了,请问我们还有哪些具体措施,能够解决患者长期以来在就医过程中反映的比较集中的一些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 李大川:
正像你讲到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都实行分时段预约服务,这的确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便利。实际上,在分时段预约方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做了很多工作。
加强医疗服务、改善就医感受,一直是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从2015年到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连续实施两轮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2023年,我们在全国启动了「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的主题活动,所有的工作安排都把分时段预约作为重点进行部署。据统计,目前全国82.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三级公立医院平均预约诊疗率达到61.1%,应该说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响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需求,重点是围绕6个方面20条举措,力图以改善服务的「小切口」,来撬动看病就医的「大民生」。
一是从患者的视角出发,围绕着诊前诊中诊后这三个方面,推进院前预服务方式,「先诊疗后付费」,「一次就诊付费一次」等新就诊和付费结算模式,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给患者提供出院后的管理和随访服务。
二是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及时满足多样化就医需求。
引导医疗机构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相关医疗流程,在一个地点为患者提供入出院手续办理、医保审核结算、检查检验预约、健康教育和导诊咨询等服务,减少患者来回奔波。
持续推广疼痛综合管理、多学科诊疗、麻醉、健康管理等新型门诊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来主动回应人民群众新的期待。
同时,弹性调整门诊时间,疏解高峰时段的就诊量,来便利患者就医。
三是要厚植「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
在二级以上医院推广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提高膳食、保洁质量,改善患者停车条件,在公共区域提供网络、阅读灯服务等,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基层医疗重点补强
儿科、呼吸科、口腔科、康复科
记者:有人认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就是「打个针」「拿个药」的地方,稍微大一点的病就看不了了。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修内功」「提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硬招实招?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 傅卫:
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也绝对不能限于只是「打个针」「拿个药」。我委始终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一项重要工作。
2024年,我们将持续从这样四个方面来发力:
一是强机构。
继续深入开展旨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我们下发了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指导基层机构对照建设标准,全面加强全科医学科、内外妇儿、康复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建设,重点补强儿科、呼吸科、口腔科、康复科,立足满足群众就近就便看病就医的需求,来推动各地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像数字影像、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CT等设备和救护车的配备,不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实力。
二是强队伍。
从扩大增量、提升存量这两个方面,持续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招生规模。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并落实编制保障政策。支持大学生村医考取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同时,持续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重点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呼吸道传染病以及儿科的诊疗服务能力和健康管理能力。
三是强保障。
积极争取和引导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力度,保障基层机构的运行和发展,也充分发挥中央补助资金的导向作用,既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又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设施设备配备水平和医疗服务综合能力。
四是强服务。
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增强稳定联系和联络指导,做好日常健康管理咨询和服务,进一步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健康守门人」作用。
落实对儿科专科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
鼓励相关专业医师转岗为儿科医师
记者:儿童的健康成长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心,在儿童看病就医过程中反映出儿科医生资源不足或者区域分布不均衡。那么,该如何推动儿科诊疗的均质化、规范化,解决好儿科诊疗的供求矛盾?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 李大川:
面对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健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发展,重点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体系建设。我们在全国设置了2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