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index
P. 42

文苑 Literature My home in High-tech zone
44 45











织)等。能观赏,又实用。
有史料记载,麦秆扇也称为团扇,西汉成帝的妃嫔
班婕妤写过一首有名的《团扇歌》:“新制齐纨素,皎洁
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
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借咏团扇表露受赵飞燕嫉妒排挤恐受君王冷落的复杂
心理。从历代散见的咏扇的诗赋散文来看,团扇盛行于
西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宋代以后又与摺扇并驾齐驱,
深受妃嫔仕女、文人雅士的喜爱。古代的绢宫扇大多制
作精细,装饰华美:“团扇:近世士民通用,素绢两面绷之,
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圆、腰圆、六角之形,皆倩
名人书画其上,名曰‘团扇’。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
亦有洋漆、象牙之类。”
还有芭蕉扇,又叫蒲扇、葵扇、蒲葵扇。清王廷鼎《杖
扇新录》:“古有棕扇、葵扇、蒲扇、蕉扇诸名,实即今之
非遗文化的守望者 蒲扇,江浙呼为芭蕉扇也。棕榈一种名蒲葵,《研北杂志》
称《唐韵》‘棕’字注云‘蒲葵也,乃棕扇耳’。以其似蕉,
故亦名芭蕉扇,产闽广者多叶圆大而厚,柄长尺外,色浅碧,
乾则白而不枯。土人采下阴干,以重物镇之使平,剪成圆形,
麦秆扇传承人谢士娥 削细篾丝,杂锦线缘其边,即仍其柄以为柄,曰‘自来柄’,
—— 是为粗者。有截其柄,以名竹、文木、洋漆、象牙、玳瑁为 卖给市民作为纳凉、遮阳、驱蚊的用具。但现在街头很难买到
之,饰以翠蝶银花,缘以锦边,是为细者。通称之曰蒲扇, 麦秆扇,更难看到制作麦秆扇的场景了。
或曰芭蕉扇,实一物也。”这种扇轻便风大,价格低廉, “千根麦秆一把抓,一线穿心情思挂;日日夜夜穿不断,姑
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用它。 娘手艺名天下;串扎贴团样样有,送到寰球万户家;若问此扇哪
麦秆扇作为一门亮丽的民间艺术,历史由来已久。 里出,家乡姐妹家。”简单一曲民谣,唱出了麦秆扇的精美和独
谢士娥老人回忆说,50 多年前或者更早些,在老家,无 到之处。
麦秆扇,清王廷鼎《杖扇 麦秆扇品种很多,从编织
论大姑娘还是老婆婆都会编制美丽的麦秆扇。她们代代 “现在村子里都没人种麦子,麦秆很难找。”谢士娥的儿
新录》:“麦扇:以麦秆编成扁 方法上分,有串扇、扎花扇、贴扇、
相传,每年都要编制不少扇子或送给远亲近邻,或提篮 媳妇说,“编这种扇子很劳神费力,忙活一天才能编制一把扇子。
带,广寸余,圈作规形,如盆大, 团扇、平扇。从花型上分则更多,
但是婆婆喜欢,把编制麦秆扇当成精神寄托,既能动手创作又
用竹片两面夹之为柄,中心贴 诸如五色扇、孔雀扇、石榴扇、
可以愉悦身心。”
五色绫缎一小圆,绣山水、人物, 拍扇、粗扇、细扇……等等,各
谢士娥感叹到,尽管麦秆扇看起来很简单,制作却需要经
极细,麦色金黄而润,轻灵便 显其长,相映争辉。
过剪麦秆、剥麦秆、编织、缝制、压平等多道工序,特别是扇子
捷。麦秆扇,风格独具,各显其 老人说有的麦秆扇将麦秸
中间用麦秆缝制的装饰花纹,虽然只有碗口大小,但工艺非常
长,相映争辉。现浙江、江苏等 从柄向四周辐射状地展开,然
复杂,因此一般的人坐不住。谢士娥想把这门手艺传承给儿媳,
地尚有生产,有的扇中间镶嵌 后编成石榴、孔雀尾羽等形, 发扬光大。
有精美剪花,有的中间贴一圆 再用绣线将麦秸中间串联在一 麦秆本是小麦收割后剩下的废料,把原本废弃的麦秆编织
形绢绸,上绘彩画或刺绣,别 起,称为“串扇”。有的将麦秸 成一把把精美的扇子,扇子上面那些别致的小装饰也是对废料
具一格。 一端紧扎为圆心,然后用线将 的二次使用,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凝聚着广大农村妇女的勤劳
在济宁高新区接庄办事处 麦秸扎结成网孔,中间隔一层 和智慧。
东贾村,有一位 68 岁的老人谢 布,用以衬托网孔图案,称为“扎 几十年来,每到夏天,谢士娥总少不了编织一二十把花色
士娥,从 14 岁开始便跟着姥姥 花扇”。玲珑轻巧,呈立体状图案, 各异的麦秆扇。但她从来不卖,只是用来送人。“麦秆画扇是个
学习了这一传统手艺——编麦 过去多为姑娘作嫁妆、礼品之 老物件,小孩子看着新奇,老人看着中意,送人是再合适不过了。”
秆扇,至今50多年。谈及麦秆扇, 用。此外,还有贴扇(用麦秸拼 谢士娥说,她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精致的麦秆扇传递出去,
谢士娥老人滔滔不绝,手里拿 贴而成)、团扇(以麦秸辫围绕 让更多人欣赏,谢士娥老人就是这样默默坚守着祖辈们留下的
着心爱的宝贝爱不释手。 中心盘制而成)、平扇(麦秸平 传统手艺,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艺术的光辉。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