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目录>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乡村振兴>重要政策及解读
索 引 号: 11370800004234373RQ/2024-01858 发布机构: 城乡统筹发展局
成文日期: 2024-07-10 发布日期: 2024-07-1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统一编号:
标  题: 2024年济宁高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发文字号: 有效性:

2024年济宁高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4-07-10 08:49:55 点击次数:

当前,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地块,玉米多处于小喇叭口期,大豆多处于三片复叶到五片复叶期。由于播期高温干旱及苗期旱涝急转,给作物出苗、封闭除草、幼苗生长带来不利影响,部分地块存在缺苗断垄、杂草多、长势弱的问题。结合目前苗情,应统筹促弱转壮、控旺稳长,同时抓好防灾减灾、严控损失,力保我粮油安全生产。

一、防涝排涝,降渍减损

(一)迅速排水。作物浸水时间越长,受到涝害影响越大。涝害发生时首先要迅速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滞水,防止沤根。对于大面积受涝的地块,应使用水泵等设备进行排水,同时清理排水沟和农田周边的杂物,确保排水畅通。

(二)中耕松土。对未封垄地块,有条件的涝后要进行中耕松土和除草,以降低土壤湿度,增温散墒,促进大豆和玉米恢复生长。不要在土壤过湿时进行中耕,以免造成土壤板结和根系受损。

(三)追肥促长。连续降雨导致作物长期渍水,晴天后叶片出现脱肥现象的地块,应及时使用追肥机在玉米行间追施每亩15~20公斤尿素,大豆行间追施每亩3~5公斤尿素,也可亩用氨基酸水溶肥1~2公斤+30~60克磷酸二氢钾+0.01%芸苔素内酯10毫升兑水15~30公斤,无人机全田喷施,促进作物恢复生长。

二、运筹肥水,培优群体

(一)大豆追肥。于鼓粒初期和鼓粒中后期进行追肥。可结合灌溉追施尿素3~5公斤/亩,或通过无人机叶面喷施30~60克的磷酸二氢钾+含有硼肥和钼肥的氨基酸水溶肥1~2公斤。对于地力较弱或渍水的地块,应及时酌情追施化肥或叶面肥。

(二)玉米追肥。玉米追肥要确保带状复合种植全生育期单株施肥量与单作单株施肥量相当。如施用基肥不足,应在大喇叭口前,采用追肥机或水肥一体化装置将要求肥料补齐。另外,可结合喷施防治病虫害药剂的时机,整个生长季使用无人机叶面喷施2~3次磷酸二氢钾+氨基酸水溶肥。对于基肥施用不足或渍水的地块,一旦出现脱肥症状,应尽早追施化肥或叶面肥。

三、苗后除草,严控危害

(一)除草原则。苗后茎叶除草应坚持“治小治早”的原则,在大豆2片复叶后、玉米3~5叶期视杂草情况进行。除草剂品种要科学选择、合理配比,做到“禾阔同除”,以确保防效。苗后茎叶除草要在喷雾装置上加装物理隔帘,将大豆、玉米隔开施药,严防药害。作业要在无风的下午进行,可选用自走式单杆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加装定向喷头和定向罩子,分别对着大豆带或玉米带喷药,喷头离地高度以喷药雾滴不超出大豆带或玉米带为准,严禁药滴超出大豆或玉米带。

(二)用药方案。玉米每亩可用40克/升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100毫升或15%硝磺草酮悬浮剂60毫升+480克/升灭草松水剂150毫升组合,大豆用10%精喹禾灵乳油30毫升+480克/升灭草松水剂150毫升组合。对于难防杂草,中后期可人工拔除。除草剂不得重喷、漏喷和随意加大药量。遇到药害,可亩用氨基酸水溶肥1~2公斤+30~60克磷酸二氢钾+0.01%芸苔素内酯10毫升兑水15~30公斤,无人机喷施。

四、化控防倒,提质保量

(一)化控原则。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作物间存在相互竞争和生长差异,同时加上雨涝灾害的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大豆和玉米倒伏。使用化控剂要注意选用合理药剂和浓度配比,以免影响施用效果。若玉米出现倒伏,要根据倒伏时期和倒伏程度,因地因情施策。控旺调节剂不得重喷、漏喷和随意加大药量,过了适宜施药期不得再喷施。如喷后6小时内遇雨,可在雨后酌情减量重喷。

(二)用药方案。在玉米6~7片展开叶期、大豆4~6片复叶期(分枝形成期),每亩用30%多唑甲哌鎓悬浮剂(多效唑25%+甲哌鎓5%)20~30毫升兑水喷雾;在玉米7~8片展开叶,大豆分枝期到开花期,可根据大豆长势,酌情再次喷施,适度控制株高,增强抗倒能力,改善群体结构。

五、防控病虫,严控损失

(一)综合防控原则。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发生特点,加强田间病虫调查监测,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做到及时发现、适时防治。尽可能协调采用农艺、物理、生物、化学等有效技术措施综合防控病虫。成虫高峰期,规模化利用杀虫灯、食诱剂诱杀、性信息素干扰等措施,降低金龟子、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粘虫、小地老虎、甜菜夜蛾等害虫基数。各时期病虫害防治措施应尽可能与喷施叶面肥等结合,进行“套餐式”田间作业。施用化学药剂过程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注意合理轮换用药。

(二)生长前期防控。大豆出苗期至分枝期至始花期,正值玉米出苗期至拔节期至喇叭口期,大豆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病毒病、地下害虫、甜菜夜蛾、棉铃虫、大豆蚜,玉米主要病虫害有粗缩病、顶腐病、甜菜夜蛾、玉米螟、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粘虫、地下害虫等。虫口密度达标时,可用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氯虫·高氯氟、噻虫·高氯氟等药剂喷雾防治蚜虫、烟粉虱、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对于传播病毒病媒介昆虫,在施药防治同时,要及时喷施氨基寡糖素、寡糖·链蛋白等预防病毒病。病害发生初期,可喷施吡唑醚菌酯、乙蒜素、宁南霉素、代森锰锌、唑醚·氟环唑等,防治大豆霜霉病、根腐病、紫斑病、玉米顶腐病等病害。

(三)生长中后期防控。大豆花荚期重点防治点蜂缘蝽、大豆食心虫、豆荚螟、锈病、叶斑病等。此时正值玉米抽雄期至花粒期,防治重点为玉米穗虫(玉米螟、棉铃虫、粘虫、桃蛀螟等)、穗腐病、锈病、叶斑病等。复合种植模式下,植株高低差别大,田内结构复杂,可根据田间病虫发生实际,在玉米抽雄期(主要防治玉米叶斑病、玉米锈病、大豆叶斑病、大豆锈病、玉米螟、棉铃虫、粘虫、桃蛀螟、豆荚螟、点蜂缘蝽等)和大豆结荚至鼓粒期(主要防治大豆根腐病、玉米锈病、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点蜂缘蝽等),开展两次统防统治。杀菌剂可选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或唑醚·氟环唑;杀虫剂可选哒嗪硫磷、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虫·高氯氟等。

、减损收获,颗粒归仓

(一)收获时期。大豆适宜收获期为叶片全部脱落,摇动有响声。收获时应避开早晚有露水和中午高温时段,以减少“泥花脸”和炸荚损失。玉米完熟期收获,此时苞叶变黄,籽粒乳线消失。

(二)收获方式。可采取先收大豆后收玉米、先收玉米后收大豆、大豆玉米同时收获等方式。

(三)减损收获。大豆玉米分别选用专用机械进行收获,大豆割茬一般在5~10厘米。作业速度应根据种植模式、收获机械匹配程度确定,避免为追求作业效率而降低作业质量。收获时作业速度一般3~6公里/小时,最大限度降低田间损失。

 

济宁高新区城乡统筹发展局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