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index
P. 49

文苑 Literature My home in High-tech zone
46 47







( 本组作品选自由泰山出版
社出版的新书《孔孟乡俗
志》,编辑李强,作者王世会)




晒地瓜干
地瓜收获后,为了长期贮存,人们一般将地瓜切
成片后,放到箔上、席上、石头上、房顶上精心晒干。
吃的时候,磨成面粉蒸成窝头,或干脆放进锅里一煮,
捞出来就吃。甭看地瓜面粉白生生的,蒸出的窝头却
是黑乎乎的,很粘,吃起来甜腻腻的。上世纪六七十
年代,地瓜干曾是很多地方的主食,吃下去不好消化,
很多人吃坏了胃口。现在,地瓜多是制作成淀粉或粉
条,更多的是吃鲜地瓜,又香又甜,是很有特色的美食。

榨油
在鲁西南的传统油坊里,会不时传出榨油的号
子。榨油是从巨大的油槽里把油挤出来,这是油坊
做豆腐
里的最后一道工序,把打好包的豆扁放进用园木凿
人们做豆腐的传统方法是先选料,黄豆须颗粒饱满,泡
成的油槽里,一头打上楔子,两个壮汉抡起二十多
一夜,然后用水磨拐成豆浆,滤去渣,用大锅烧开豆浆,点
斤重的油锤,狠狠地砸在楔子上,把豆扁一点一点
上卤水,接着用马勺舀进木制的豆腐盒子里,用白布上下兜
的挤紧,直到挤出油来,把油榨尽。油槽一般用很
下 好,放在一边待其凝固,然后压上木板,使豆腐变的更加硬挺。 粗的槐木掏挖而成,外用铁箍皮绠加固,经油脂的
(
一夜之后,豆腐便可上街售卖了。豆腐有老嫩之别,也有苦
终年浸泡,油光光的,坚固又好看。
与不苦之分,全在豆腐坊的师傅掌握之中。
)
农家酒坊
鲁西南一带的农家酒坊比
较简单,仅需一灶、二锅、二
桶、二铁盖而已。蒸酒之前,
先取粮、糠麸、山芋等粉碎,
然后掺上专制的酒曲,稍发酵,
再装进架在锅上的大木桶里,
盖上一个铁盖,下面架火猛烧,
热气上顶,便带出了含酒的蒸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 气。热蒸气遇到铁锅盖,便凝
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
成水滴流下来,就是酒了。开
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
始时,酒味甚浓,后来便逐步
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
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 变淡,开头的酒称酒头,后来
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 的称末稍。酒头一般用它待客,
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末稍自己留用。秋收后庄户人
——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家,一般都蒸上两锅,过年过
节便够用了。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