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index
P. 52
文苑 Literature My home in High-tech zone
50 51
我们宁城他
教起义,两家东大哥。
街坊
往济我叫 随着年龄增长,
针引线,河镇一带的乡亲。清朝末年义和团运动和白莲再加水灾旱灾, 当地居民纷纷逃离家园。沾亲带故的乡亲们,有几十家守望相助陆续迁两家续不上本家,按年龄应该称长辈,但按
无怨无悔,几十年间,他走村串户,为十里八乡的无数青年男女穿牵线搭桥,促成近百对美满姻缘,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
我们两家都是滕县界滕县一带兵荒马乱,及周围村庄的杨家庄。
媒婆 他被称为老模。 以致在我们那一带,
是一个多月不下架,
人们都叫他劳模,
说李述先可能不知道是谁,而一提老模都知道是老模大哥。
煤矿上推车挑担挖矿,别人干一星期就轮换一次班,而他却一干就年终被工程指挥部授予
穷苦孩子志气大
老模大哥,其实不姓模,而是姓李,叫李述先。听老人们讲,
在我的故乡,有一位邻居家的大哥,他热心公益,助人为乐,
” ,很多人官称他老模大哥。
老模大哥儿时是一个穷苦孩子,他忍辱负
重,敢于担当,人小有志气。12 岁时失去父母
双亲,与弟弟述贤相依为命。旧社会大家都吃不
饱穿不暖。有妈的孩子是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
草。苦难的日子是可以想象的。有一天,老模大
年大跃进,那时老模大哥正值壮年,在露天 哥外出,听别人说有一支专门为穷苦人打天下的
1958
队伍,还能管饭吃,他决定让弟弟找队伍去了。
弟弟虽然年龄不大,身材矮小,但有股机
灵劲。他辗转多地终于找到八路军。后来参加了
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屡立战功,并随大军一路
所向披靡,解放广州,成为南下干部,也是我们
“ 劳动模范
这一带唯一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功臣。
老模大哥虽在家里,却时时牵挂着弟弟的安危冷
暖,只要家乡有部队经过,他总是千方百计打探
” 称号,从此,
弟弟的下落,哥哥找弟泪花流。淮海战役处于焦
灼状态时,他冒着枪林弹雨,在徐州一带好不容
易找到弟弟所在的部队,听说弟弟可能牺牲,他
“ 男
不相信,凭着顽强的毅力继续寻找,最后在一家
后方野战医院终于找到身负重伤的弟弟,兄弟骨
肉情深抱在一起,哭成泪人。弟弟却安慰他说:
“为了建设新中国,无数战友都献出了宝贵生命。
我命大,死不了!”。
■文/李庆平
弟弟被安置在广州市工作,解放后调至河
南。为了让在外枪林弹雨干革命的弟弟早日成家,
他找亲戚托朋友,张罗着给弟弟说媳妇。为了让
弟弟在外安心工作,他和妻子义无反顾地承担起
照顾弟弟家庭的责任,把侄子、侄女当作自己的
孩子拉扯成人,视为己出,并帮助弟弟为他们娶
妻成家,而自己一辈子没要孩子。 里,给小牛烤火,给大牛喂精料,还让老伴在家里用平时省吃俭用省下来
的白面做成热咸汤端来喂牛。有时像揣孩子一样把小牛犊抱在怀里,用棉
爱畜如子人人夸 袄焐。老模大哥喂得牲口膘肥体壮。有一年,在全公社牲畜饲养大比武中,
“文革”时期,我们大队有 2600 多亩地, 老模大哥夺得第一名,他爱畜如子的事迹还上了《大家日报》的头版。
1200 多口人,划分为 6 个生产小队。耕牛、骡 在那个经济落后,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老模大哥工作的生产队牛屋
马和其他生产资料归集体统一管理。老模大哥因 是个“人市”成为社员们说书唱戏,传播信息,交流感情的最好场所。冬天,
办事公道认真,热心公益事业,被大家推举为我 各家储存的柴火有限,大伙吃过晚饭,纷纷聚拢在生产队的牛屋里,老模
们第四生产队的饲养员。当个饲养员可不容易, 大哥一边与社员们交流,一边给牲口喂草拌料照顾好牲口,每天都提前用
集体的几十头大牲畜都交给他一个人喂养管理。 大锅烧好一大锅水,供大家喝。有的社员家里来了远路亲戚,在家里住不开,
他像拉扯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牲口,冬天在牛屋 老模大哥的牛屋就成了大伙最理想的招待所。
里经常给弱小的牲口烤火取暖,夏天一大早就把 八十年代初,家乡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伙分田单干,生产
牲口牵到坑塘旁的大柳树下乘凉。还要根据每头 队的牲畜、农具都分配到各家各户,当时有人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
牲口的性格特点、身体强弱采用不同的饲养方式。 回到解放前”。经过抓阄他和 2 个侄子,把生产队原来的老白马领到家里
冬天,赶上小牛犊出生,他黑白靠在集体的牛屋 喂养,而我们家领养了一头膘肥体壮,油光鲜亮的年轻骡子,老模大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