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2017年第1期【总第33期】
P. 16
镜像 The mirror My home in High-tech zone
14 15
小,但你要叫我换房,我
也不乐意。刚搬来那会儿,
这里四周都还是农田,可
现在不同啦,出门就是超
市,做公交车十几分钟就
能到万达广场,逛街买东
西很方便。公交车也是四
通八达的。遇到个下雨落
雪天出门,都不用穿套鞋,
反正走几步就是公交站台
了。不像我们过去,一下
大雨,村里小孩上学骑的
自行车都要让大人们扛在
肩头送到村口,因为村内
的积水都要没到膝盖的。”
50 多岁的黄屯街道
居民张海涛回忆说,20
年前,他一家人种 4 亩多
地。土地征用后,就进入附近园区企业上班。“我 大厅,机关干部下沉社区,探索社区服务“柜员
们家房子拆迁,分到了两套公寓房,” 张海涛说, 制”服务体系,拓展社区服务人员经办业务种类,
他也有养老保险,到年龄后将按月领取养老金。 确保服务窗口“一岗多能”,简化办事程序,为
在小松山推上班的陈岩回忆说,还在十几年前, 群众提供“一站服务、一柜办结”的优质、便捷、
高新区这边还是冷冷清清,根本不像一个城市, 高效服务。
那时候虽然她家房子在洸附河附近,但是基本上 目前,金色嘉苑社区的“一站式”服务大厅
只是晚上回来住一住,上班、休闲购物都要到济 有 10 多个服务窗口。这些服务窗口除供暖、供气、
宁市区。大概从 2000 年开始,高新区“开始热 通讯等之外,还包括计划生育、社保就业、民政、
闹起来”,“现在家庭聚会都到高新区这边来的。” 物业、综合执法、信访等机关单位也派人进驻了
大厅办公。他们通过上下联动、以快为主的管理
新型化社区功能日渐成熟 方式,窗口服务实行公开承诺,严格落实授权审
在高新区金色嘉苑、仁美社区、刘村社区服 批、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公开办理、联合审批
务大厅,与居民息息相关的公安、卫生、计划生 等规章制度,做到服务“零距离”、办事“零时
育、城管、民政等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部门办事 差”、环节“零空缺”,不让工作在任何一个环
窗口一应俱全,居民办起业务来便捷又高效。这 节延误,不让政策在任何一个环节截流,不让服
居民家庭聚会都到高新区 单元的二楼住的是她的儿子媳妇。两套房子在 2010 里只是高新区社区服务的一个缩影,高新区所属 务对象在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冷落。全面推行群众
今年 72 岁的李香兰居住在绿色家园。她回忆说, 年搬进来时就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李香兰的老 街道办事处均在一处大型社区建成集“公共服务、 评议机制,服务质量、工作成效由居民来评判。
20 年前洸府河以东都是农村,现在宽敞的崇文大道, 伴是小学老师,如今也已退休多年。每天早晨五六 公益服务、社区基层自治组织服务和物业管理” 同时畅通投诉渠道,开设 24 小时投诉举报电话,
那个时候都是村庄和庄稼地。 点,他早早地起来遛弯儿,喜欢步行半小时到科技 为一体的标准化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涵盖社保、 接受社会监督。
20 年来,老人最大的感受是生活水平提高了, 馆看看,而李香兰则喜欢和小区里的其他老太太们 民政、劳动等 84 项“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 在社会保障方面,所辖街道高标准建设了养
交通变方便了。20 年前,他们想买点生活用品都不 跳个早舞,她是社区里的文艺骨干。“要是在农村, 地整合各类服务资源,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社区 老院,在洸河街道西闸社区、金色嘉苑、绿色家
方便,要走 5 公里路才能坐上公交车,而现在出了 我现在还得下地干活,”老人笑着说。 公共服务水平,力求做到凡与社区居民基本生活 园启动建设 3 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立 100 万
家门就是公交车站。“现在买吃的、穿的,什么都 李香兰说,这么多年也不断有亲戚朋友们问她: 和保障相关的行政管理、事务办理、社会保障、 元“关爱老人健康”医疗专项基金,依托社区建设,
很方便,”李香兰说。 从农村变成社区,农民变市民,感到习惯吗?她的 社会治安、便民服务等事项,均可在社区服务中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互联网 O2O 模式,金色嘉苑
李香兰和老伴住的 80 平方米的房子南北通透, 回答是:“怎么不习惯,就是去菜场买的菜没有自 心“一站式”办结。 和绿色家园成为试点社区。与第一人民医院合作
一间屋子老两口住,另一间 15 岁的孙子住。同一个 己种的新鲜,但人的确舒服不少。我们的房子虽然 黄屯街道办事处金色嘉苑“一站式”的服务 联合建立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实行市场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