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index
P. 22

面孔 Character My home in High-tech zone
24 25












取村名新庄。建国后规范村庄名称,因前有舒辛,后有北辛,改 民在此安庄。“垞”康熙字典释义“小丘”, 五谷丰登,男女老幼世世代代平安。
名中新庄,后以谐音演化为中辛,1989 年村庄规划,邻村陈庄并 村以地形取村名垞河,至清末村庄扩大,形 油炸馓子起源与 19 世纪末,以
入,村名未变。村民从饱受水患之地,迁居此地后生活蒸蒸日上, 成前后两村,称为前、后垞河,沿用至今。 “焦”“脆”“香”深受群众喜爱,馓子作
正如康熙皇帝御笔“天下第一福”,寓意“多子、多田、多才、 垞河村是千古绝唱“梁祝故事”祝英台 为走亲访友,看望长辈,逢年过节的必备食
多寿、多福”,“五福合一”。中辛村成为全村人民的幸福家园。 后人居住地,昭示着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幸 品。济宁谚语“喝粥泡馓子”便来源于此。
中辛村是从黄河水患之地来此定居,群众对“幸福”倍加 福追求。 后袁赵氏根据馓子的传统工艺,通过潜心的
珍惜,命名便由此而来。 以“真”“香”闻名的“袁庄香油”产
探究,研制出具有独自特色的细条馓子香酥
常营村的来历起源于本村常氏,于明初从山西省洪洞县迁 自后袁村,诚信、厚道的后袁人把“诚、 可口,色味俱佳,很受消费者青睐。
此,因当时驻有屯田军营,故以姓氏取村名常家营。建国后简称
信”当成做人做事准则。关于后袁村的起
常营。 源,该村张氏先张耀彩于明初从河南省迁此 前袁村的“石碾”,背后还有着一段
“百年古槐”和“御赐旗杆”是常营村妇孺皆知的佳话,百 定居,当时村名为袁庄。后户族繁衍,村庄 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此村村民姜氏,才貌
年古槐讲述着 600 多年来常营村的变迁和发展。说起“御赐旗杆”, 扩大,至建国后形成两村,本村在北,故称 两全,受到翰林大儒的青睐。皇帝亲赐为郡
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清康熙年间,常营郑姓人家相继考取文武两 主额附,康亲王府郡主嫁于本村姜氏,并赐
后袁村,辖后袁、伊营两个自然村。
举人,皇帝钦赐旗杆,旗杆座是由四块石头扣合在一起。相传, “皇马褂”,经地方人口传为“姜八褂”,
袁庄小磨香油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
康熙、乾隆皇帝南巡都在此停留或居住过,并修有上马台。1954 姜八卦的女儿嫁到泗河对岸的张庄,姜家的
史,以“真”“香”闻名周围几十里。村内
年泗河决堤,村民把上马台的石头拆了去堵决堤口。如今已看不 闺女回娘家要过河,摆渡的船工知道姜家是
辉煌时期有 48 家香油房,200 多户走街串
到上马台,但上岁数的老年人仍能记得上马台的大体样子。 大财主,便向她提出多要钱。后来姜家知道
巷卖香油。直到现在,接庄当地人及走出接
垞河村的来历也是在明代,泗河曾在此决口,经河水冲击, 后,就宣称要在泗河上建一座姜家桥,并说
庄的人提起家乡特产时,还随口就说“袁庄
形成很多分岔河道,此处由于泥沙堆积自然成丘,地势较高,村 要论斤买石头,就有很多人把石头拉来卸在
香油”。
在后袁小学院内有棵龙爪槐,已有 600 泗河两岸,后来桥建好了,剩下的石头在村
多年树龄,是张家所种植。至今老槐树的枝 里建了十八盘石碾二十八盘磨。村内这盘,
干盘曲如龙,奇特苍古,老人们常说,神就 距今已有 350 多年。石碾如沧桑老者,碾压
住在老槐树上,它保佑着全村年年风调雨顺、 着岁月,述说着历史。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