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廖河畔2018年总第47期
P. 53

50                                                                                                                                                                                                                      51








                                           车铃儿叮铛响                                                                                                                        父亲有副热心肠


                                                                                                                                     我父亲是单位和亲朋好友及乡邻                 车让给了合子哥。然后一旁的大娘又                  往开环畅饮,亲如一家人,街坊邻居
                                                     ■特约撰稿 李庆平                                                                   们公认的热心肠。吃苦在前,享受在                   说:“你看咱合子人长的本来就不出                  个个羡慕这对好兄弟。在那时,大家
                                                                                                                                 后,不计报酬。不能看到别人有个七                   色,现在去相亲连件像样的衣裳也没                  都是吃饭靠挣工分,我家兄弟五个,
              自行车是一种低碳、环保、简                 的贡品。慈禧太后及满朝文武百官出                   国有 10 亿人口,几乎每人合一辆自                                灾八难,自己平时生活很节俭,衣服                   有,真是把人急死了。”我父亲明白                  除一人过继给姑娘外,还有四人,咸
          便易行的代步交通工具,平时人骑上                  门习惯了骑马坐轿,而对这般新鲜交                   行车,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王                                  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大娘的意思,是想借我大哥的衣服穿, 文叔家也是五个孩子。两家人推礳轧
          就走,正常时速每小时可行驶 20 公                通工具一时拿捏不准,于是先交给王                   国,足以让国人扬眉吐气,引以为自                                  而亲戚邻居有困难找到他,只要不违                   但又不好意思开口,于是对大娘说:                  䂼、摊煎饼都是捆绑在一块,互帮互
          里。就是这种简单的代步工具也是舶                  公大臣们学骑,以致闹出不少笑话                    豪,成为一种国家相册和国家记忆。                                  反原则,他都是慷慨解囊,瞒着我们                   “不要急,有咱庆海的衣服不行吗?”                 助,互谅互让,友谊世代传承,一直
          来品,至今还有老年人称其为“洋车”。 来。到了八九十年代,无论行走在中                                       我父亲的自行车以及我父亲给我                               家人自掏腰包,从他那微博的工资中                   大娘乐的合不拢嘴。成全了合子哥的                  到如今。
          自行车发明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                  国农村的乡间大道上还是穿行在城市                   买的自行车跨越半个世纪,见证了中                                  挤出一部分来接济别人。父亲给我们                   美事,却得了母亲的一顿埋怨。父亲                       每年的腊月三十、初一是万家
          十九世纪末由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带                  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能听到自行车                   国乡村发生的沧桑巨变。                                       说:“谁没有困难的时候,人家困难                   笑着说:“你看合子那孩子都二十好                  灯火、鞭炮齐鸣、一家人团聚尽享天
          入中国。据说中国进口最早的是清朝                  铃传来的清脆“叮铛”响声,记忆中,                                                                    时给他一口饭,胜过平时给他一斗                    几岁了,好不容易找上个媳妇,人家                  伦之乐的美好时光。在我的记忆中,
          皇太后慈禧的德国洋顾问送给老佛爷                  九十年代,当时的报纸广播上说,中                                                                     粮”。                                求到咱了,那能不帮?再说走亲戚的                  我们家的团圆饭都在过年后的初三以
                                                                                                                                     平时,乡邻们谁家的媳妇要生孩                 事下回休班去还不一样”。总之,这                  后。原因是每逢春节放假,父亲都自
                                                  父亲是位工作狂                                                                        子坐月子需要买红糖,哪家闺女媳妇                   种先别人后自己的事情做多了,每回                  告奋勇,值班带班,总是让一些领导

                                                                                                                                 看中的衣料不好买,也不管哪个老伙                   都有他的理由。                           或者年轻人先回家过年,自己和几位
              我父亲是建国初期参加工作,当                来二往都成了熟人。                          海省采购。当时,领导想派 2 个年轻
                                                                                                                                 计的孩子结婚要买烟、糖、酒,只要                       在我的印象中,我父亲在我们村                同事吃住在单位,日夜值守,照看接
          时国家刚获得解放,经济凋敝百废待                       后来从政府部门退休的老干部                 人去,但人家都以种种理由拒绝了。
                                                                                                                                 找到他,没有不行的事,那个时候是                   里有好几位知己朋友,关系最好的要                  庄供销社从东到西一里多路各部门财
          兴,工职人员进城下乡办事要靠两条                  祝兴符与我闲聊时,回忆起我父亲                    原因很简单,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
                                                                                                                                 计划经济时代,吃饭、穿衣、买车、                   数王咸文大叔。他们俩从小一块长大, 产的安全,既要防火,更要防盗,责
          腿,而他的自行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 说:“你父亲一米八高,身材魁梧,                                   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高寒缺氧,随
                                                                                                                                 买表全凭票,老百姓上哪里弄那么多                   上代人穷,领着他俩曾到黄河北要饭, 任重大,从不敢懈怠。我估计父亲考
          因为工作需要,他当时的工作单位济                  性情温和,衣着很简朴,那时我在电                   时都有生命危险。而我父亲听说后,
                                                                                                                                 票,这就需要托关系找熟人。没有办                   是相依为命的多个姓的兄弟,解放后, 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单位自行
          宁县接庄供销社配置的一辆“国防”                  业局负责电料供应,当时电料供应紧                   主动请缨,带着一个伙伴上路了。2
                                                                                                                                 法,父亲也是硬着头皮东借西凑,找                   他们俩都是热血青年,敢于仗义执言, 车少,把方便先让给那些家远不方便
          牌自行车。我父亲当时负责接庄供销                  张,记得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当早                   个多月时间,舟车劳顿,一路风尘从
                                                                                                                                 同事们帮忙。他都用个小本子记下,                   双双被乡亲们推选进当时的大队党支                  的同事。
          社的物资供应采购工作,从接庄到市                  晨我们开门时,发现他已成了雪人,                   西宁赶到格尔木,又从格尔木辗转到
                                                                                                                                 到休班回家时,装在自行车上,一一                   部领导岗位,只是我父亲读过几年书,
          区有 20 多里路,有时忙起来的时候                把我感动地流下了眼泪。那时他有                    西藏拉萨,才买到这种名贵中药材,
                                                                                                                                 分送给大家。村里人都说,玉宽大叔                   识几个字,后来被接庄公社选拔吃上
          一天要往返于济宁和接庄好几趟。当                  四十五六岁,身体还患病,我向领导                   从中夏出发,回来时已是深秋。他们
                                                                                                                                 是个热心人,谁家有难事都愿找他帮                   了公家饭,我的咸文叔则继续留在大
          时济邹公路只有 20 余米宽,全是清                们汇报后,领导答应立即优先给接庄                   一边赶路,一边查听,忍饥挨饿,又
                                                                                                                                 忙。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兄弟们:“做                   队工作。兄弟俩尽管不在一块工作了,
          一色的沙子路,公路上的汽车一天也                  供料。当时的情景至今我记忆犹新。” 无法与单位通讯联系,单位领导和家
                                                                                                                                 人要厚道,多学人家的长处,少提别                   但感情却历久弥新。每次咸文叔到公
          见不到几辆,人们运输主要是靠地排                       从接庄到我家仅有 10 里路,而              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当大家看到
                                                                                                                                 人的短处,多帮他人的难处,记住人                   社开会,干完公务,兄弟俩就聚在一
          车、毛驴车和骡马车。                        从官庄排灌站向北 2 里多路就是我的                 父亲他们衣衫褴褛,胡子拉碴,风尘
                                                                                                                                 家的好处。”这句话成为我们的家训。 块,谈天说地,国内外形势、家长里
              我父亲常年吃住在单位,很少有                家——柳行镇的杨庄村。父亲每天往                   仆仆带着战利品赶回来时,大家悬着
                                                                                                                                     有一年,邻居的合子哥要进城相                 短,无话不谈,当然父亲还会邀几个
          节假日,他和几个负责采购的同事每                  返城里几次,不到休班时间很少回家                   的心才放下来。父亲他们这趟差汗水
                                                                                                                                 亲,想借辆自行车,好在亲戚面前显                   好友陪着喝几盅。每次我父亲休班,
          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早饭不吃就要骑                  一趟,赶上每年的三秋三夏农忙季节, 没白流,不仅给单位带来了可观的效
                                                                                                                                 有面子,双方把日子订好了,但自行                   有时先到我家,把自行车停在院里,
          上自行车飞速地往济宁赶,在人家物                  各个管区、大队都急着等米下锅,需                   益,也为单位赢得了良好的信誉。为
                                                                                                                                 车没着落,一家人急得蹉脚。正好这                   我们家人一看父亲的自行车来了,人
          资、农机、电力、化肥供应等单位上                  要供销社的大宗生产资料,父亲有时                   了表彰父亲的出色工作,单位奖励他
                                                                                                                                 时我父亲休班回家,本计划着用自行                   不在咱家,肯定到咸文叔家去了。这
          班前就得赶到。哪个村里打井需要电                  一两个月不能回家一次。                        一辆崭新的“大金鹿”牌自行车。父
                                                                                                                                 车带着我们走趟亲戚,商量一件重要                   种判断十回得有八回得到验证。当然,
          缆、哪个管区排灌站急需电机、哪个                       我刚记事时,大约七十年代初,                亲在工作的道路上如虎添翼,干劲更
                                                                                                                                 的事情。当邻居的大爷登门相求时,                   几乎每次我们赶到时,我叔和婶子都
          生产队等着要杈把扫帚扬场铣等等,                  供销社答应给一家客户供应一种名贵                   足了。
                                                                                                                                 父亲当场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把自行                   做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兄弟俩一如既
          苦口婆心一番好话,感动了人家,一                  药材,但这种名贵药材听说只有到青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