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廖河畔2018年总第49期
P. 43
community view 社区视角
40 41
美丽乡村从无到有 乡村文明的复兴
乡村要振兴,除了产业的发展, 问题之一。把路修好,是老百姓的期 的大马路,对于常营村村民还有一件 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村民收入的增加,但是乡村发 人老有所养、有所依,一幅‘善美乐居’的美丽乡村图
更离不开乡村环境的改善和本身人文 盼。2010 年的常营村,全村没有一 大喜事:灌溉不愁了。“俺村这 500 展的精髓在于乡村文明的复兴。因此,常营村在建设的 景将在常营徐徐展开。”
精神的复兴。 条像模像样的大路,土里来,泥里去 多户人家从前浇一次需要准备几天, 过程中不仅注重村庄和房屋美化亮化的面子,又不失时
在过去,跟其他贫困落后的农 是常营村人的真实写照。为了解决村 借管借水泵,每次浇地最少要三四个 机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墙体文化、善行义举四德榜
村一样,常营的村庄凌乱无规划,村 民出行不便的难题,孟坤走村入户, 人才能行。如今浇地快捷又方便,这 以及道德讲堂为载体,形成了自己的乡村文化氛围。
内破旧矮小的村居分布杂乱,道路坑 组织村民修建村内主要道路,并在通 都多亏了镇上实施‘小农水改造’工 “兄弟姊妹情义深,建设和谐大家庭”、“固守稳健,
坑洼洼、崎岖难行,“晴天一身土、 往农田的道路上全部铺上石子。站在 程和孟坤书记的积极争取。”挖新井、 谨慎行事”……走在干净整洁的道路上,最引人注目的
雨天两脚泥”,交通非常不方便,信 村头的大马路边上,孟坤感慨万千。 修旧井,现在常营村共有 70 口井, 当属路边随处可见的文化墙、宣传栏,内容包含社会主
息也非常闭塞。现如今,常营村拥有 “虽然当初建设马路时十分很不容易, 平均 8 户人家就有一口井灌溉,在解 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等内容,小小的“家训”编织
干净宽阔的大马路、街道绿化全覆盖、 但看到村民现在生活的改变,内心非 决全村农田灌溉问题的同时,大幅提 出了一幅和谐的乡风文明画卷。孟坤表示,村民日日生
垃圾定点清运,由昔时穷乡僻壤中的 常幸福。”村民孟广华高兴地说:“户 升了灌溉效率。 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身的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浸
小乡村,摇身一变成了山东省“德耀 户通上了混凝土路,出行更方便了,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常营村开 润。以前有时候会和邻居因为一些小事起冲突,而现在
齐鲁”道德师范村、市级文明村、市 干净又敞亮,而且现在日常耕种灌溉 展“三清”“三改”“三化”工程, 大家都觉得不用去斤斤计较了,邻里关系和睦了很多。
级旅游村。 也十分方便,再不用像以前那么辛苦 让村内环境亮化、绿化、净化、美化。 大家伙儿每天都乐呵呵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提升。
要想富先修路,加强基础设施 了!” 对于常营村的老村民来说,孟坤上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常营村还拥有丰厚的红色文
建设是促进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首要 正如孟广华所说,除了“户户通” 后,改变既是一点一滴的,也是翻天 化底蕴,早在革命年代就涌现出一批爱国爱家,孝老爱
覆地的,“这些年,村道全部硬化, 亲的人员,村里曾有九名因抗战为党和国家付出生命的
无论进出村子还是在村内串门都是新 烈士。“我父亲是一名老八路,从小时候起,我就深受
马路;路灯亮了起来,村民深夜走路 父亲的影响,很看重红色文化。我是常营村人,自己现
再也不用摸黑了;村里通了自来水, 在口袋里有了钱,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能忘本。”凭借这
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一桩桩一 股子乡情,村里涌现出了一批像常法苓一般的经济发展
项项实实在在的福利,让村民真正体 带头人,他们怀揣建设美好村庄的向往,积极建言献策,
会到致富的幸福。 踊跃为家乡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环境好了,村民的精气神都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常营村的文化墙图文
不一样了。而且家门口的道路焕然一 并茂、直观明了,易于百姓理解认知。同时文明乡风、
新,农家书屋、孝德老年公寓、文化 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也让农村不断焕
广场、高标准卫生所一应俱全,为村 发出新的活力。
民生活提供了更为完善的保障,感觉 “‘乡村振兴’,首振在经济,尤其是村集体经济,
和城里人生活没啥两样。”孟广华还 下一步常营村计划流转土地 500 亩,开办村集体性质合
补充说道,村里新建了两处文化广场, 作社,实现‘建一个合作社、兴一项产业、富一批群众、
附近村民休息、游玩的好去处;腰鼓 振兴常营村’的目标,带领和鼓励村民发展经济和特色
队、秧歌队,每天早晚成群结队的村 产业,努力走出一条致富之路。”这是孟坤将结合常营
民伴着动感欢快的音乐尽情摇摆,把 村实际,制定出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在往后的
农村原本枯燥宁静的生活装点得红红 发展中,常营村人的生活、教育、医疗条件将和城里一
火火,“生活有滋有味。” 个样,村民就近有活干、有钱赚,村里拥有好医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