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廖河畔2018年总第52期
P. 52
文苑 Literature Literature 文苑
50 51
感悟听雨
号响天动地。来到农村的第一天,我们就住在了村里早就给我们准备好的大瓦房,
心里感到特别无比的激动。那时,别说是农村,就是在城里,也没有很多人家住上
■本刊特邀撰稿人 / 刘成柱
宽敞明亮的瓦房。每天“早起三点半,村头两顿饭,夜里还要加班干”。就是活再多、
再苦,也不觉的累,年轻气盛,朝气十足;也没有招工进城的想法,就是一心一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走过一个又一个雨季。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变迁中也发生了一日千 干好生产队里分配给自己的活,老老实实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也没有节假日,
一次次地流连在人们的窗外,用最柔美的节奏为 里的巨大变化。在现代都市听雨可以说是非常奢 就是赶上下雨的天,就休息上一天。如果停了雨,村口生产队里的大钟响起来,就
窗内一代代的人们编织着一帘属于他们的幽婉的 侈的的事情,水泥、钢筋、混凝土建成的高大楼 急急忙忙的赶到钟下,听从队长安排,该干什么活,就马不停蹄的去干,就可以了。
美梦。 在这忙碌的生活中,雨承载着太多的意义, 房和住宅,已经少了些听雨的纯粹和感受。在屋 有时在睡梦中,只要响起了钟铃声,就赶快起床,快步走到分配活的老地方,谁去
它用绝唱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播下文化之种。唐朝 里听听雨声的感觉少之又少了。要是不住在楼的 割麦子、翻场,谁去锄草、喷药,队长安排的很有条理。突然有一天,到了该敲钟
诗人王维所写下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顶端,是很难听到雨声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 干活的时间,却没有响,原来是老天爷的安排下起了雨,只听得瓦房上的雨点“噼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篇诗作是古人眼 我家住的是两间土坯房,低矮潮湿,冬天保不住 啪噼啪啪”的响个不停,很显然,这个雨声与土坯房顶发出的声音有着显著地不同,
中的雨和不同的心境。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一 暖,夏天抗不住热。每到雨多的季节,屋内还漏雨, 不绝于耳,十分动听。于是,我顷刻打消了想睡个懒觉的念头,随着思绪听起了雨声。
代国宝季羡林写了听雨声的感悟,听雨时的心情, 但那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听到下雨的雨声。记得 心灵随着雨声走进了“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境界。雨有一种神奇,
听到雨声时的联想。“天义有意,听者有情。” 有一年,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到了夏季的一天, 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出一种氛围,镌刻下一种记忆。后来,我来到这个小桥、
读季老的这篇散文,你不仅能感受到他胸襟博大, 快将黎明的时候,突然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 流水、人家的运河城市,只要一逢上下雨便很难忘,雨音未绕,想必依然的就想到
达观睿智,还能学到“谦虚”这弥足珍贵的品质。 先是下起了小雨,又到中雨。只听得房顶上传出 了听雨。听雨淅淅沥沥,绵绵不绝,那感觉实在是曼妙无比!
听雨,是聆听一种心情;听雨,也是一种享受, 了“滴答、滴答”的雨声,随后,雨越下越大, 我喜欢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
是在繁忙工作之余给疲惫的心留下一方舒适的空 再就是平顶的屋子上发出了“噼里啪啦”的响声,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代诗
间,为自己捕捉到一个诗意闲惬的瞬间,也带来 把身、心都融入了黎明前的雨声中去,那种情景, 人苏轼这样写道。古往今来,雨也可以说是历代无数文人墨客笔下不可或缺的风景。
一种听觉上的感受。那雨是滴敲击在屋檐上的古 那种声音,真有说不出的舒坦,生活中难得有这 著名诗人汪国真也不甘笔墨,写下了一番心境:“在小雨中漫步,更有一番难得的
老音乐,柔和而又铿锵,辽远而又逼近。雨声是 样的享受。 惬意。听着雨水轻轻叩击大叶杨或梧桐树那阔大的叶片时沙沙的声响,那种滋润到
最古老、最原始、最原生态的敲打击乐,叮叮咚咚, 一九七六年五月,我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心底的美妙和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真是无与伦比。”
好像无数珍珠落在玉盘上。密密细细,重重轻轻, 在哪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我们也有 回眸一路行来得蹒跚人生,从风华年少到而知天命,从血气方刚到老成持重。
淋淋漓漓,淅淅沥沥。 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口 听雨是一种享受,听雨是一种心境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