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廖河畔2018年总第55期
P. 47
文苑 Literature Literature 文苑
44 45
耙地
播种前需要进行耙地,耙地一般都用三头牛,把
式都是技术精良的好手,耙地须四遍,第一遍直行,
二遍斜行,三遍横行,第四遍又直行,然后再围地边
绕行一周,谓之收边。四遍耙完,地便被整的土细松软,
条纹优美好看,一场透雨之后,便可适时播种了。
犁地
种庄稼的第一道活便是犁地,地犁的好,庄稼便 耩地
能种的好,粮食才能收的多。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华北平原多种植小麦,耩地是小麦播种的重要工序。
双轮双铧犁取代了老式的木犁,成了主要的犁具,它 耩地的耧,有三腿、两腿之分,又有豁耧、轧耧之别,豁
犁的地平整、均匀、也较深。掌犁的把式技术要求很高, 耧耩旱地,轧耧专耩低湿地。耩地把式的技术很关键,撒
责任也很重大,拐弯抹角的时候也需要很大的体力。
■图文 / 王世会 种量的多少,耩的深浅,都直接影响苗的密度和出苗率,
连系到来年的收成。因此上,年青人都不大敢当扶耧手,
而由年龄稍大,技术精良的好把式担挡此任。牵牲口的称
帮牲口,也称帮耧,牲口走的快慢,趟子走的是否直,全
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 在帮耧人的掌握之中。如技术不佳,帮的耧东游西走,麦
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早 砸坷垃
在先秦时期中国民间流传的 黄河沿岸的平原由黄河冲积土冲积而成,粘性很 垅儿弯弯曲曲,会让人们笑话的。
《击壤歌》有云:“日出而 大,冲麦时翻起的垡子地土坷拉又硬又大,不用木榔
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 头砸碎,根
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乡村
闾里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 本没法下种。
平盛世的情景。唐代诗人李 因此,每张
绅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 梨、耙的后
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 面,都会有
皆辛苦。”反映了广大农民 老人、妇女、
的艰辛不易。中国上万年的 儿童举着榔 锄地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创 头跟着砸坷 在鲁西南一带,庄稼苗长起来后,需要锄地。乡村人都有一副
造了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 好身板,他们生活在空气清新的原野上,轻松而闲适。锄地时节,几
农耕文化。 垃,这成了 个老哥们相邀扛起锄头,一起去锄地,锄地对庄稼非常重要,一要锄
鲁西南一带
草,二要松土,一般都要锄三遍。锄地时,乡村人的充实感,这应当
独具特色的
得益于他们与自然最为贴近的缘故吧。
一道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