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index
P. 48
文苑 Literature My home in High-tech zone
44 45
乡村记忆
图志乡愁
■文/谢治秀
“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
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
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
工商业等莫不如是……中国近百年史,也
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梁漱溟在
1937 年发表的文章《乡村建设理论》中这
样写道。
今天,我们依然为梁漱溟先生的担忧
所困扰。中国的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在 消失,这种巨大的文化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质性,甚至非口头性,在其普遍性和传承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受到巨大冲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景多有共通之处, 性之外,更多的是从学术角度,以文本、
当代中国,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过程 但文化却独一无二。我们应当为文化的保护 影像等形式加以记录保存。泰山出版社却
中,许多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乡村、 和传承有所作为,因此,2014 年初山东省文 另辟蹊径,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式,系统、
《孔孟乡俗志》 社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大量 物局提出“乡村记忆”工程,很快由省委省 完整地整理、记录、保存孔孟之乡的乡风
(典藏版) 乡土传统文化遭受破坏、走向消亡的速度 政府决策成为一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乡 民俗 , 这是一种很有意义,值得肯定的探
王世会‧绘著 索和尝试。在我国,以民俗为主题的中国
甚至在加快。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现代、美 村记忆”工程成为山东省首创的一项重大文
观、整齐,对传统社区、乡村完全拆除, 化遗产保护工程,成为推进有文化记忆的城 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起源,可以追
或者对古建筑、古民居进行大面积“改造”, 镇化、“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 溯到东汉的画像石,到唐宋时期,民俗画
不仅造成了城乡建设“千城一面、千村一面” 载体工程。此举所引起的社会各界的强烈反 的制作已蔚然成风,如北宋张择端的《清
的后果,更为严重的是使历史文化村镇传 响出乎我的意料,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文 明上河图》、南宋李嵩的《货郎图》,画
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了 物局都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 作本身既是艺术珍品,同时又形象生动地
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具有民族和地域特 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等知名专家,欣 把当时的风俗人情、衣冠服制等流传于世,
色、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建筑、 然应允担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实施“乡 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风俗的重要资料。
民居、街巷、祠堂、园林等被毁坏,造成 村记忆”工程,目的就在于保护和弘扬传统 当一个乡土中国在快速消失,乡土文
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一些珍贵的乡土传统 优秀文化,延续城乡历史文脉,让城市融入 化和农耕文明已经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我
文化遗产,包括有形及无形文化遗产如乡 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 们需要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们心底尘封
土建筑、街区遗产、农业遗产、农业生产 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的故乡。《孔孟乡俗志》就是这样一把钥
劳作工艺、服饰、民间风俗礼仪、节庆习 “乡村记忆” 工程要保护的对象涵盖 匙,它以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对土地的
俗等,面临着瓦解、消亡的危险。 范围非常广泛,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农 感知和对乡土的情怀,它是感性的,它没
费孝通将他 1947 年出版的著作命名为 业生产劳作工艺、服饰、民间风俗礼仪、节 有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所要求的数据,
《Earthbound China》——或可直译为“无 庆习俗等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实现整体性和 却留下了“数据”所无法呈现的东西。恰
法脱离土地的中国”,它流传至今的中文 真实性保护。对于传统建筑、民居、街巷、 恰因为它是非学术的,是泛文化的,所以
译名则是“乡土中国”——就是这样一个 祠堂、园林等有形的物质的遗存,我们可以 它更直接,更容易打动人,激起我们内心
扎根于乡土的中国,却正在失去自己的根 归类、保护、修缮、开发,但对于那些非物 深处的记忆和情感,能够让乡愁永驻、乡
脉。乡土传统文化体系一旦毁坏,就会使 质的传统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我们该如 情长存。这就是我读这部书稿后的感受,
世世代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神家园 何去挖掘、整理并传承?乡风民俗因其非物 愿与读者共享。 (本文系《孔孟乡俗志》一书序言,作者系山东省文物局局长)